第307章 日本人的奋起直追-《高科技军阀》
第(2/3)页
此时此刻,佩着战刀的骑兵和隆隆驶过的坦克,形成了一幅怪异的画面,引来了大量的路人驻足观看。
看着一辆辆涂着日本太阳旗徽号的坦克,永田铁山的心里多少感到了一丝欣慰。
日本总算有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队了,虽然这一天来得多少有些晚。
虽然早在一战爆发之前,日本就和英国建立了战略同盟。而在一战期间,日本虽然派出了海陆军队随同英法军队作战,但日本对参加欧洲的战争并不热心,而是热衷于当“观察员”。在坦克诞生的第一刻起,日本的军事观察员就嗅到了坦克的所带来的魅力,并将这种新奇武器的信息传回日本。但早期坦克速度低、寿命短、火力弱和装甲差等缺陷让日军高层觉得难以接受。加上坦克造价昂贵的关系,因而坦克在日本军队中并没有受到重视。因而在一开始,日军只试验性的装备少量从英国进口的坦克,同时又从欧洲各国购买几款当时最先进的坦克样品,以作为自行研制的样本。到1920年“海参崴事变”前夕,日本共配备了不到100辆“雄性”、“雌性”和不配备武器的补给坦克。中日第二次战争爆发后,在华军进攻日军驻守的旅顺口——金州防线的战斗中,20辆日本坦克首次参战,但由于速度、防护和火力都不能同华军的坦克相比,因而在战斗中全部被摧毁。在辽东战场的历次战役中,华军共有600余辆坦克参战,首次在亚洲战场实现了以大量密集坦克协同步兵快速突破敌军复杂防线的作战效果。在海参崴战役期间,3辆日军的英制“马克iv”重型坦克曾和3辆华军“陆巡1”型坦克遭遇,战斗结果是日军坦克一辆被击毁,另外两辆狼狈逃走,中国坦克则没有任何一辆被击伤或击毁。这是有记录的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之间第一次坦克间的战斗。
在中日两国停战联手对付苏俄后,华军装备的大量先进的双炮塔和单炮塔坦克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歼灭了大量苏俄骑兵。华军先进的装备一度让日军将领自惭形秽,日本人于是开始了不惜代价的奋起直追。
在欧战即将结束之际,日军便开始从英国购入多辆“马克iv”坦克。并从英国雇佣了几组全员坦克乘员和几名军事顾问。英国人当时的目的是想向日本人展示其强大的工业和科技实力,并没有想到日本人是想建立自己的坦克部队。
在同德国的战争结束后,从英国购入的坦克曾在东京的“坦克周”中向日本公众做了展示。随后日本军方又对其做了几次演示和试验。之后这些坦克大部分被送到日本各地及朝鲜南部的日军控制区做巡回展览,而后则成为了靖国神社的展品。因为“马克iv”型坦克并未给日军留下太好的印象,况且这种坦克的设计在当时已经落后。但这是日本军界大部分人首次见识到坦克这种武器,并且对之后日军决定装备坦克的决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引进英国坦克不久,日本便根据英国的经验自行研制出上第一款实用的“甲”号坦克,但日本人很快发现这种坦克并不象想象的那样完美,在演习中,它虽然能够有效地突破敌军阵地但却在突破中在战线上留下很多空缺,不能做到彻底消灭敌军残余兵力。而后日本“三菱”公司的设计者向日本军部提出制造一种造价更低、重量更轻、速度更快且行动更加灵活的坦克,可以象传统骑兵那样去清理“甲”号坦克留下的战场空缺并可用于追击残敌。军部正式批准了“三菱”的建议,并将该坦克的研制计划命名为“乙”号轻骑兵战车。
“乙”号轻型坦克的原型车很快被建造出来并进行了测试。这种坦克在坦克后部有一个大号的固定盒状炮塔,供乘员在其中工作。为增加动力而特别配备的双引擎则放在坦克前部,两个引擎各驱动一侧的履带。转向的时候必须由驾驶员熟练操作两个引擎的油门和刹车,稍不留神就会熄火。而原地转向通常是让一侧的引擎停转,另一侧引擎正常工作,但在松软地面上容易导致一侧的履带脱落,这在战场上可是十分危险的。日本人还有一个独特的设计,就是在履带架体侧面为斜坡状,淤泥被履带粘带到履带架体上部并脱落后,会顺着斜坡滑向地面,不会落垂直落下而粘在履带和负重轮上。象“甲”号坦克一样,“乙”号的负重轮也有弹簧系统,导致其行进速度虽然比“甲”号快了很多但在崎岖不平的战场上的实际速度还是跑不过骑马的骑兵。而且汽油箱被设计放在车体前部,尽管外面有装甲但也实在是危险,在战场上油箱哪怕被弹片击穿也容易打出火花造成油箱爆炸进而把坦克变成火球。而油箱容量太小而导致续航距离只有大约40英里,于是坦克乘员就习惯在车体外面挂上油桶,这就更加危险了。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欣喜的日军高级将领还是决定采用。在进行了一系列战术试验后,日军最后决定正式装备这两种坦克,并计划在未来十年中购买或自制更多数量的坦克,“乙”号坦克一共制造了约200辆。此时日本人也开始了对坦克战术的摸索和研究,在进攻西伯利亚的战斗中,最早装备的日军坦克和骑兵共同参与了导致苏俄红军惨败的“莱蒙诺夫战役”。当时两支坦克部队分别配合两支骑兵部队向苏俄红军的阵地发起进攻,作战计划本来是坦克在前为其后的骑兵开路。但战斗一打响这个阵型就全部乱套,先是慢吞吞的坦克被骑兵甩在后面,而当苏俄红军的子弹炮弹不断飞来时,骑兵却自顾不暇地丢下坦克四处东躲西藏。尽管如此,此次“骑坦协同作战”的结果却是日军突破了苏俄红军的防线,摧毁防线前部的炮兵阵地,将苏俄红军的防御打残。在这次战斗之后,更多的日本坦克加入到武装干涉俄国内战的协约国部队当中,日军多年以来暗藏在心中的侵占俄国领土的野心终于得到了实现,这是日军第一次大规模将坦克用于对外军事行动,并为今后日军坦克战术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虽然这些日本坦克没有能够有机会和华军坦克交手,但其出现和装备及参加对苏俄的战斗所取得的胜利为提高日本人的士气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对于“甲”号和“乙”号坦克,日军的骑兵军官认为这些坦克太笨重,但步兵军官则对其作战能力很满意,尤其对坦克能够原地转向的功能印象深刻。自此日军的坦克部队正式诞生。而同时日本人将坦克的职能定位为给步兵提供支援。
第(2/3)页